东方市感城镇历史由来
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的名字由来与历史沿革可归纳如下: 名字由来“感城”之名源于“感恩县”的县治所在地: - 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年),朝廷在汉代九龙县旧址(今感城镇入学村西)置感恩县,县名取自境内“感恩河”(一说因百姓感恩天降甘霖的传说得名)。 - 明正统五年(1440年),感恩县治从九龙县旧址迁至中和乡(今感城村)。因县治长期驻此,民间习惯称此地为“感城”,即“感恩县城”的简称。 - 1987年正式设镇时,沿用“感城”作为镇名。
历史沿革: 1.西汉至隋:九龙县时期 - 公元前110年,汉武帝在海南置九龙县,隶属儋耳郡,县治位于今感城镇入学村西的九龙山(因山形似九条龙得名),是海南最早的行政建制之一。 - 隋大业三年(607年),九龙县改置感恩县,隶属珠崖郡,县治仍在九龙山旧址。 2.唐宋至明清:感恩县治变迁 - 北宋熙宁六年(1073年),感恩县一度降为镇,后复置。 - 明正统年间(1436 - 1449年),因原县治濒海易受水患,迁至中和乡(今感城村),筑土城为县治,延续至清末。 - 清康熙年间重修城墙,城内有学宫、城隍庙等,今仅存部分遗址。 3.近现代沿革 - 1950年,感恩县与昌江县合并为昌感县。 - 1958年,昌感县、东方县(小)、白沙县合并为东方县,县治迁至八所镇。 - 1987年,正式设立感城镇,隶属东方市(原东方黎族自治县)。
补充文化背景 - 九龙县遗址:位于感城镇入学村西,存有汉代城墙残迹及明代烽火台基址,印证此地为海南早期开发的核心区域。 感恩学宫:宋代始建,明代迁至感城村,曾是海南西部重要儒学中心,现存清代重建的大成殿(市级文保单位)。 - 民间传说:隋代因久旱逢甘霖,百姓感恩上苍,促成“感恩县”得名,衍生出东方独特的感恩文化(如感恩河、感恩平原等)。
权威来源 - 《琼州府志》《东方市志》及东方市人民政府官网均明确记载感城镇与感恩县的历史渊源。 - 现存遗址(九龙县治、感恩学宫等)为实物佐证,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